情系管网 心系群众
――市自来水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陈庆军侧记
陈庆军同志参加工作29年,从市自来水公司的普通管道工做起,到成长为管道安装工程公司副经理,一直围着供水管网打转,始终站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管网到哪里,他就把心系群众的主题延伸演绎到哪里,以自己的朴实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敬业奉献的朴素情怀。
特约的调解员
2015年5月的一天,建设路区域正在实施水改,两家宿舍区因为管线布局问题产生了矛盾,不让施工队作业,现场居民也越聚越多。施工队长急眼了,赶紧给陈庆军打电话,请他过来调解。
事实上,这个工地的负责人并不是陈庆军,但他已经习惯了 “救场”的角色。不光是身边的同志有这种依赖,很多社区工作人员也对他非常信任,在协调给水工程施工时往往第一个就想到他,非指名要求他配合。
老城区的水改施工,经常需要拆除搭建物,难免影响一些居民的利益,也有少数人借机刁难,所以调解工作是公认的“腊骨头”,没人愿意啃。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自己站出来,一家家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反复上门、耐心解释;同时用心听取住户的意见,凡是在施工中能够兼顾的,宁可自己麻烦点,也要尽量满足住户的要求,报以真诚。有时担心其他同志有抵触情绪、作业不细心,他还抢着动手安装。群众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以前不配合的住户也纷纷点赞。
在组织几处商业街面水改时,社区点名请他组织施工。果然,施工中他处处为商户着想,尽量避开经营高峰时段,利用早晨或夜间等时段施工,设法减少对商户经营的影响。在他看来,群众事无小事,搞好服务是天职。
不一样的的工程师
陈庆军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爱学习、肯钻研、脑筋活,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弄个明白。
刚参加工作时,他是个地道的“门外汉”,头一次出去干活时,竟然连锯条都装反了,闹过不少笑话。那段时期,他白天粘着师傅学,不懂就问,遇上师傅讲不明白的,晚上就找来技术书籍,边琢磨边实践。五年后,他就成了能独挡一面的技术员,后来又获得了工民建工程师职称。这些年来,他带领大家一起钻研管网探漏定位技术和摸索新型抢修材料的使用技巧,琢磨出了一套中小口径管网的带水维修作业方法,并将这些“土方法”提炼成实用技能,使管网维修时间缩短了2、3小时,大幅减少了抢修停水对群众的影响,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土专家”。
每次勘察现场,他习惯把工程区域先跑个遍,越是有障碍物的地方,他越要反复踏勘,问个清楚。勘察完了拿方案,他的想法经常会让人刮目相看。在与客户协商方案时,碰到难点往往也是他来沟通,仅凭印象他就能画出详图,从专业角度现场分析说服对方。以至于不少合作方在填写工程备忘录时,把他当成了“高工”。
不怕冷的“铁人”
近年来城区先后两次遭遇冰雪冻害天气,导致部分供水管网和居民水表、闸阀受冻受损,居民用水受到影响。作为工程维修部门现场负责人之一,他在雪灾期间没有休息过一天,带着多支抢修队扎在工地上抢修。由于天寒地冻,加上连续工作多日,他患上了重感冒,但他抱着“早抢通一处,就能让多一些的群众安心”的信念,没有去医院打点滴,一边加大剂量服药,一边坚守在抢修工地上。在一次深坑带水作业中,积水无法排尽,要堵漏就必须下到结了冰碴的积水坑里。请来的民工们不愿意干了,说“怕落下风湿,宁可不赚这份钱”。眼看大家都有了畏难情绪,他二话没说,套上防水衣就跳下坑去探摸。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志赶紧下水配合,迅速展开了作业面。“没有谁不怕冷啊,但我是党员,当然我先上!”他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所有抢修任务完成后,他回家睡了整整两天,像害了一场大病一样,家人也因此没少埋怨他。
行走的“活地图”
干事就得干好,这是陈庆军对自己一贯的要求。工作中他处处留心、用心,碰上抢修或安装管道,他都会留意闸阀井的位置、管道的走向以及其他地下综合管线等信息,并记在小本子上。时间一长,他都记在脑子里,成了个“活地图”。
2012年夏天,槐荫大道一处干管爆管,当他从另外一处工地赶到现场后,挖掘机正准备开挖。他细心观察了爆管位置,赶紧叫停,说这个位置的管道上部应该还有其他综合管线,得赶紧通知供电、通讯等部门前来现场配合定位。待定位后改为人工开挖、地下管线暴露后,大家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开挖的位置果真有好几束供电通讯线路,如果当时直接挖下去,将酿成更大的事故。
每次到外地出差,碰到井盖他都会蹲下来,掀开看一看,跟大家研究地下管道的布局、管材选型,找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同事开玩笑说:“别人到大城市,是看景;你倒好,光顾着看井。要是碰上同行,肯定当你是偷井盖的小偷!”也许,染上这个“职业病”,是他对管网情有独钟的最好印证。